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下簡稱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保障和重要抓手。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是當前各地在探索實踐的一道重要課題。
2022年年初開始,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改變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分配發放方式,巧用金融思維,集中有限的資金做好“農業+”文章。如今,昌江區的改革創新究竟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農民從中獲得了哪些實惠?其中是否有可供借鑒的經驗?連日來,記者赴昌江區的田間地頭,進行了實地調查采訪。
現象:一家新農企為農民撐起一片艷陽天
4月8日上午,在昌江區麗陽鎮農副產品產學研基地,景德鎮艷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艷陽農業)的堿水粑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
麗陽鎮余家村等多個村,盛產山茶油、紅薯粉、堿水粑等農副產品。然而,盡管之前每年都有國家政策資金扶持,但因為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相關農副產品無法大面積進入市場,生產經營始終處于“小打小鬧”的狀態。
這樣的狀況該如何破局?麗陽鎮鎮長魯銳翔告訴記者,根據區里的安排,2022年7月,該鎮整合余家村等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業合作社,成立了景德鎮市麗陽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并注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聯合社的名義,建立了昌江區麗陽鎮農副產品產學研基地,購買了半自動化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設備。同時,引進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景德鎮陳鋒特種野生動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聯合注資成立艷陽農業,負責多個村的農副產品加工銷售。
“我們生產山茶油、紅薯粉、堿水粑等農副產品,山茶油的質量等級達到了一級?!逼G陽農業技術總監周鋮林告訴記者,依托景德鎮陳鋒特種野生動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渠道,該公司聯合科研院所,攻克了山茶油等農副產品加工的多道工藝難關,產品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同時,還以聯合社的名義注冊“古鎮麗陽”商標,為麗陽鎮的農副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奠定基礎。
“因為質量好、有品牌,艷陽農業加工生產的山茶油、紅薯粉、堿水粑,如今遠銷北京、上海等地,產品價格基本翻了三四倍,月銷售額最高達百萬元。村民種植的農產品不再愁賣,現在種植積極性大漲?!闭劶捌G陽農業帶來的變化,余家村村民余家強興奮地說,“艷陽農業不僅破解了許多困擾農民已久的生產經營難題,還帶動了20多戶脫貧戶在家門口就業,有的務工人員月收入近5000元?!?/p>
背后:政府巧用金融思維整合資源破解難題
“麗陽鎮余家村等村的變化,只是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昌江區之前和其他地方一樣,在使用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時,采用的是由區分配到鄉鎮,再由鄉鎮分配到各個村集體,最終由村集體自行組織開展生產經營的方式。然而,我們在深入基層調研時發現,這種撒胡椒面一樣的資金分配使用方式,帶來的結果是村集體或村民在生產經營中各自為政,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和長期效益,而且村民還容易遭遇農副產品‘賣難’?!辈瓍^副區長劉方孟在為記者解讀艷陽農業現象時說,“農副產品難賣或賣不出好價格,農民就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村就很難留住青壯年,土地就容易拋荒。于是,我們想到了以金融思維來搭建架構、整合資源,因地制宜破解鄉村振興中的系列難題?!?/p>
昌江區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曉瑋告訴記者,去年,昌江區搭建起“項目+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新架構,集中有限的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重點引導扶持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合當地的文化、生產、地域等特色,優先發展小而精的農業產業項目,并吸納具有科研實力、運營實力的第三方公司,聯合組建新的公司進行共同生產、經營,村集體所分利潤用于公益事業和增加脫貧戶收入等。
影響:改革創新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新的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分配使用方式和新的產業發展架構,是否經得起實踐的全面檢驗?基層干部群眾是否滿意?
地處昌江區南部的荷塘鄉,群山連綿、溪水潺潺、綠意盎然。2022年3月,依托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等政策性資金,荷塘鄉童坊村將村委會兩棟原有閑置房屋分別改建成醬坊生產車間和鄉村振興展館。引進浙江的文創團隊,聯合成立景德鎮幸福荷塘醬坊食品有限公司。一年多來,公司不僅以包產包銷的方式,讓當地農民吃下了一顆從事農產品種植的“定心丸”,還通過品牌塑造、線上線下推廣等方式,讓荷塘鄉的農副產品進入城市商超。同時,同步對本土文化進行線上線下宣傳推廣,讓一個個閃耀著時代光芒的農墾故事走進千家萬戶,為荷塘鄉吸引了更多游客。荷塘鄉黨委書記寧燁琳指著兩棟正在裝修的舊建筑自信滿滿地說:“改革創新不僅助推農業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還促進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目前,鄉里正在利用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童坊村打造民宿和研學中心,力爭走出一條‘小特產+大產業’聯農共富的農文旅深度融合新路?!?/p>
如今,行走在昌江大地,到處都能感受到新思路、新舉措帶來的新活力、新變化。毗鄰景德鎮城區的麗陽鎮山田村,曾因大部分青壯年村民外出務工,出現部分農田拋荒現象。在昌江區和麗陽鎮兩級政府的支持下,該村通過流轉村民農田,投入100多萬元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與種糧大戶成立合作社聯合生產經營,不僅避免了農田拋荒,而且吸引了部分青壯年農民回流成為職業農民。村民王昶說:“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的有效使用,就像一根有力的杠桿,撬出了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去年中稻一季,村集體就獲得了15萬元純收入,村里16戶脫貧戶都拿到了2000多元的分紅?!?/p>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昌江區推出的創新舉措和探索實踐,有效破解了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遭遇的人才、技術、市場、管理等問題,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又保障了農副產品的銷路,提升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吸引了許多民營資本的關注。近日,總投資1億元的慶春凈菜配送中心和雞肉加工基地,已確定落戶昌江區。對此,劉方孟說:“通過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的撬動,以一個個小精特新農業項目煥發的活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昌江區的農業產業領域,助推全區農業產業早日實現規?;同F代化,進而有力地帶動全區農民共同富裕。這就是昌江區改革創新要實現的最終目標?!?/p>
來源:江西日報
作者單位:江西日報社
責任編輯:張毅 黃小平 江超 陳海云
轉載: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199031099341854243&item_id=6199031099341854243&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